当前位置:社会 > 正文
破解“最缺工”背后的供需难题
2022-11-15 05:35:54 来源:


(相关资料图)

近日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“最缺工”的100个职业排行。其中,超七成属于“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”和“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”两大类。省人社厅发布的“2022年第三季度安徽省招聘大于求职‘最缺工’的60个职业排行”中,35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,19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。

就业是民生之本,也是国民经济的“晴雨表”。从“最缺工”职业排行看,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工种缺工现象比较集中。与以往数据相比,制造业人才需求持续保持旺盛势头,服务业人才需求加大。今年第三季度,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恢复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8%,较二季度回升4.1个百分点,前三季度国内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3%,服务业持续恢复,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,都说明拓岗就业仍有潜力可挖。

从制造业看,技术工种岗位缺工较为突出。从服务业看,营销员今年以来一直高居“最缺工”100个职业的榜首。综合分析原因:其一,受疫情影响,人们外出流动性减少,部分岗位从业者不足;其二,人工成本上升,缺工岗位工资待遇不高、工作环境相对艰苦、压力较大,直播、外卖等灵活用工新业态吸纳部分青年就业;其三,一些劳动者的工作能力、业务素质不能满足用工要求。数据显示,高级技师求人倍率达到3.11,即3个多岗位才有1个符合条件的求职者。一边是一些岗位长期缺人,另一边是部分大龄劳动者、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,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,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。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,我国面临着不小的就业总量压力。就业结构性矛盾不破解,缺少人才作为要素支撑,就会拖慢高质量发展步伐。读懂“最缺工”背后的就业需求,有针对性提高促就业能力,是满足群众期待、保障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。

在供给端加快“人力”成为“人才”。企业发展过程中,对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旺盛。近年来,国家层面频繁挥动人才政策“指挥棒”,为的就是提升人才“硬本领”。一方面,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,为大量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学习和实训机会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效衔接,让高素质技能人才竞相涌现、有技可施。另一方面,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,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,打通“校门”和“厂门”,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。

在需求端提高岗位吸引力和匹配度。随着社会进步,就业者个人意识和诉求更强,更加看重良好的工作环境、通畅的上升渠道。如果企业视就业者为廉价劳动力,忽视职工权益保障,就不可能吸引并留住人才。转变用人理念,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、有盼头的发展前景,才能消除人们的择业偏见和抵触心理,提高缺工岗位吸引力。当然,提供更多符合劳动者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,归根结底要通过做强经济、培育产业来实现。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,发展新兴产业、数字经济,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,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,创造更多岗位需求,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。同时,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,完善用工信息对接,进一步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效率。

对劳动者来说,“最缺工”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。从现实看,拧螺丝能拧成全国劳模,刮腻子也能刮出世界冠军。劳动者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,努力提升技能本领,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。职能部门做好服务,加强政策引导,完善配套保障体系,把供给端和需求端连接起来,一定能缓解“最缺工”职业的招工用人问题,以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

关键词:
责任编辑:zN_1555